4月8日,市政府印發了《乳山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下面,簡要介紹一下《規劃》相關情況。
一、起草背景
按照乳山市政府和威海市局工作部署,威海市生態環境局乳山分局牽頭編制《乳山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規劃》編制工作自2020年8月啟動以來,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按照穩中求進、統籌兼顧、綜合施策、點面結合、求真務實的原則,認真總結“十三五”工作情況,加強與《乳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威海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有關內容銜接,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合理設置“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系統謀劃重點任務和工作措施。
《規劃》編制經歷了前期研究、草案編制、專家論證、征求意見、修改完善等環節,廣泛征詢了市相關部門和各鎮、街道、管委的意見和建議,并召開了規劃編制專題會、專家論證會。按照征求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了修改完善,并通過市司法局合法性審查和市政法委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最終完成本《規劃》,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正式印發。
二、重點任務
《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12項重點任務。
一是聚焦綠色低碳發展。以“源頭減量,控制增量、削減存量”為原則,推動總量控制作為環境管理的重要抓手,實施源頭控制;落實“三線一單”制度,強化生態環境空間管控,確保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開展新一輪“四減四增”行動,實施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農業投入和用地結構調整,強化綠色科技支撐,培育綠色金融和環保產業的發展,推動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二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制定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積極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管控,強化對工業、交通領域、建筑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和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的管控,大力推進碳排放交易。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管理,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新格局,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融入生態環境管理體系,實施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協同控制,加強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與應對。增加生態系統碳匯。
三是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完善大氣污染管控體系,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措施,推進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和區域協作。持續推進VOCs、重點行業氮氧化物、揚塵、移動污染源排氣等涉氣污染源治理,加強其他涉氣污染物治理,強化多污染協同控制,力爭在“十三五”大氣質量治理基礎上,力爭提高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實現全面穩定達標,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四是全面提高水環境質量。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管理,貫徹落實節約水、廣蓄水、引客水、淡海水、用中水、治污水“六水共治”的理念。實施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整治,提升城鎮污水的處理能力,加快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全面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果,實現城市建成區雨污混流和黑臭水體“雙清零”。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控,提升工業企業排水處置和管理。實施節水行動,有效利用非常規水源,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協同推進水資源管理。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提升飲用水源地的安全建設,有效保障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
五是提升海洋生態環境質量。以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為統領,理順海洋污染治理機制,強化入海排污管理,深入開展海水養殖污染整治,防范海域污染。加強港口船舶綜合整治,強化海洋環境風險防控。加強海灣等典型生態系統修復,實施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海洋生態系統穩定性。加強岸線保護和修復,嚴守海洋生態紅線和生物生態休養生息底線,防范化解海洋環境風險,推動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提升公眾臨海親海獲得感和幸福感。
六是協同推進土壤和地下水環境防護。加強土壤和地下水空間布局管控,強化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完善工業用地土壤環境管控,有序推進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修復,嚴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推進地下水環境管理,防范地下水環境風險,協同推進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共管共控。
七是增強固體廢棄物的管理和處置水平。優化固體廢物處置能力結構,持續削減固體廢物產生量,提升固體廢棄物的精細化管理水平。踐行無廢生活方式,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規范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強化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加強海洋垃圾處置和白色污染治理,實施固體廢棄綜合處置。逐步提升固體廢物管理水平和處置能力,探索打造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升的“無廢城市”。
八是實施精致乳山建設。加強對城鎮生活環境管控,推進城市重要公共開放空間環境品質提升,塑造“三季有花、四季有色”的綠化景觀,持續改善城鎮人居環境。以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農村養殖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無害化和利用水平等為重點,開展新一輪農村環境整治,實施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穩步推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夯實長效機制,營造舒適優美的居住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九是提升生態質量水平。構建“兩心、兩廊、四灣、一帶”的山海生態格局。完善自然生態安全建設,強化生態保護監測監管,筑牢生態保護屏障。推動城市生態系統修復,繼續深化水環境生態修復,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積極開展精致河湖建設。強化礦山的治理與生態恢復,加快推進水土流失治理。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水平,實施多樣性保護工程,提高應對生物多樣性新威脅和新挑戰的能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十是強化生態環境風險的防控。完善環境風險防控機制,加強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強化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提高環境風險預警管理。強化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建設,提升危險廢物、尾礦污染物、醫療廢物、重金屬以及輻射等的監管與處置水平,加強新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快淘汰、限制、減少國際環境公約管控化學品。提升環境風險防控的應急處理管理和處理能力建設,嚴守生態環境底線。
十一是開展生態環保全民行動,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繁榮生態文化,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發展,以綠色生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民動員、人人參與,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
十二是推進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落實生態環境責任體系。依法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健全環境治理信用制度。規范環境治理市場,逐步建立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深化生態環境價格改革,依托威海市創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推動綠色金融體系的建立,建立健全綠色發展金融機制。健全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體系,提升環境質量監測能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政策解讀聯系人:于紅彥,0631-663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