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偉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我市牡蠣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該提案中涉及本單位的內容為:“建議市政府加大對牡蠣產業科技研發的投入,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技術水平。”
近年來,市科技局發揮部門職能,聚焦牡蠣全產業鏈條發展,從項目扶持、創新主體培育、人才合作引育等方面入手,以科技創新推動牡蠣產業發展。
一、引導企業申報科技創新項目。以牡蠣產業龍頭企業牽頭,鼓勵企業充分利用高校院所資源,申報各級各類科技創新項目,引領產業升級。華信食品和金牌生物聯合中國海洋大學成功申報2022年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提振行動)項目,項目整體投資2100萬,其中上級補助資金390萬,從苗種繁育、養殖加工、廢棄物高值化利用等全產業鏈條助力牡蠣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燈塔水母聯合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成功申報山東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對高糖原牡蠣新品種進行成果轉化與應用,借助單體苗種制備技術、殼型塑造技術等提升牡蠣規整度,對接牡蠣高端市場。2023年,臺依湖酒業聯合齊魯工大成功申報山東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利用牡蠣殼復合生防菌劑調節葡萄次生代謝及改良葡萄園生態的研究與示范。
二、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各類優質資源向創新型企業傾斜,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科技型企業。一是加強企業培育,到2024年底,我市共有牡蠣產業類科技型中小企業22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二是做強創新平臺,2021年,燈塔水母成功申報威海市級技術創新中心,2022年華信食品成功申報威海市重點實驗室以及威海市創新聯合體。
三、加大企業產學研創新合作。一是加強科技交流合作,不斷強化與中國科學院海洋所、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團隊的產學研合作,聯合開展長牡蠣高抗新品種、牡蠣耐高鹽新品種的培育,以及牡蠣殼型、肥滿度等分級分選技術研發,先后引進推廣了“海大1號”“海大2號”“海大3號”(華信食品集團與中國海洋大學聯合培育)“海蠣1號”長牡蠣新品種以及三倍體長牡蠣;華隆生物與煙臺大學、山東省農科院、中國海洋大學等多個高校院所合作,圍繞牡蠣精深加工深入研發,開發出牡蠣肽、牡蠣啤酒等系列新產品;溫喜生物聯合中國海洋大學聯合開展牡蠣殼綜合利用項目,利用牡蠣殼粉生產飼料添加劑、生物肥料、土壤調理劑等添加劑產品及生產牡蠣鈣片、活性化鈣粉等醫藥保健產品,研發硝化曝氣生物濾池牡蠣殼填料、新型環保漁礁等新材料產品。二是深化科技人才引育。圍繞我市牡蠣產業,鼓勵重點企業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力度,推動各級領軍人才實現突破。
今后,我們將繼續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在牡蠣產業發展方面,從育苗育種、飼料開發、凈化處理、冷鏈物流、精深加工、活性物質提取等關鍵產業環節,全方位支持牡蠣產業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