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府信息公開>山東省政府文件庫>市政府文件
  • 發文機關:乳山市人民政府
    • 主題分類:科技_教育
    • 文件類型:其他文件
    • 成文日期:2022-07-12
    • 公開發布日期:2022-07-12
    • 發文字號:乳政發〔2022〕6號
    • 所屬單位:乳山市人民政府

    乳山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乳山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乳政發〔2022〕6號

     

    各鎮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單位,濱海新區(銀灘旅游度假區)、經濟開發區、城區街道辦事處,各市屬國有企業:

    現將《乳山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乳山市人民政府

                               2022年7月12日

    (此件公開發布)

     

    乳山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部署及省和威海市工作要求,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山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威海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乳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要求以及關于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以“五化五區”發展方向和定位為指導,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以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為重點,著力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范化建設和區域化合作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積極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為不斷開創新時代現代化乳山新局面提供基礎支撐。

    二、主要目標

    各領域、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現象明顯改善;科普供給側改革成效明顯,科普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科普主體多元化、科普工作社會化、科普設施體系化、科普手段信息化、科普活動品牌化取得新進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機制探索取得有效進展;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科學文化軟實力持續增強,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7%。

    三、提升行動

    重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倡導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實施5項提升行動。

    (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弘揚和傳承科學精神。堅持立德樹人,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將科學精神貫穿于育人全鏈條,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市委宣傳部、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團市委、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基礎教育及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完善中小學科學課程體系,倡導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引導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個性化發展。完善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探索虛擬化情景教學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應用,全面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加強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優化中等職業院校科學教育,深化科學教育進課堂、進教材,支持職業院校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大力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市教體局、威海機械工程高級技工學校、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大科技教育人才和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力度。加強科普人才教育培訓,將科學精神納入教師培養體系,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通過開展“送培到基層”、“科創教師素質提升培訓班”等線上線下培訓活動,加大科學教師培訓力度,爭取每年培訓科技輔導員200人次以上。舉辦青少年科技競賽,普及市級選拔賽,創新搭建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成長平臺。推進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對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進行個性化培養。(市教體局、團市委、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貫通。實施館校合作行動,充分利用科普體驗館、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學實踐教育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科普場所,引導中小學校廣泛開展科技學習和科普研學活動。舉辦科技節、科創教育成果競賽、科技小論文(發明、制作)等科學教育活動。組織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開發開放優質科教資源,鼓勵科學家、工程師、科創人才、醫療衛生人員等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開展科普巡展、數字科普教育進校園活動。加強對家庭科學教育的指導,注重學齡前兒童科學啟蒙教育。(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威海市生態環境局乳山分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海洋發展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氣象局、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倡樹科學理性的思想觀念。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活動周、食品安全宣傳周、防災減災日、全國科普日等主題活動,圍繞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內容進行科普宣傳教育,傳播科學的生產生活理念。(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威海市生態環境局乳山分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海洋發展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氣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強鄉村本土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舉辦面向農民的技能培訓、科學素質網絡競賽、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系列活動,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力度,推進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十四五”期間培訓高素質農民1000名以上。依托農廣校等平臺,突出對家庭農場(林場)主、合作社帶頭人、農技協領辦人、龍頭企業骨干、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等培育。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開展農村婦女線上線下科學素質培訓,提升農村婦女的科學致富能力和科學文化素質。引導社會科普資源向農村傾斜,提升農村低收入人口職業技能,增強內生發展能力。(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海洋發展局、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專業社會組織提供鄉村振興智力服務,建好用好科技小院、星創天地、農科驛站、專家大院、院(校)地共建基地。發揮好農業科技特派員指導作用,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建立示范基地、田間學校等方式開展科技示范,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繼續實施科普惠民興村行動,組織動員有關專家、科技志愿者等舉辦科普講座、報告和農業技術培訓,推廣農業新技術,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落地應用。(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海洋發展局、市氣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強化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加強對產業工人的政治引領,持續深化“中國夢·勞動美”主題教育,開展最美職工選樹、青年建功、巾幗建功等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勇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市委宣傳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2.實施技能興乳行動。構建多層次技能人才培訓體系,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加快技能人才培養載體建設,引導校地、校企合作,聯合建立人才培養基地,開展“訂單式辦學”,精準化輸送高素質、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組織多層級、多行業、多工種的勞動和技能競賽,開展“乳山工匠”選樹活動,建設乳山市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打造人才成長舞臺。組織開展乳山市職工全員創新競賽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市教體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團市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職工素質提升工程,通過開展常態化線上線下職業技能培訓,構建職業教育、就業培訓、技能提升相統一的職工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在職前教育和職業培訓中進一步突出科學素質、安全生產等相關內容,提升職工安全、職業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加大急需緊缺職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加強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穩定性。(市教體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衛生健康局、市應急管理局、市總工會、團市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圍繞建功立業、素質提升、地位提高和隊伍壯大等方面,大力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積極發揮企業家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示范引領作用。鼓勵企業積極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發揮學會、協會、研究會作用,引導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發揮“科創中國”“科創山東”平臺作用,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促進機制。(市委宣傳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實施智慧助老行動。支持老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等社會組織聯合社區、老年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普及智能手機應用等實用技術和技能,提升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能力,增強老年人有效預防和應對網絡謠言、電信詐騙能力。(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開展健康科普服務。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通過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科學大講堂等活動,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各類媒體,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煉、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充分利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教體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實施銀齡科普行動。推動老齡人力資源開發,大力發展老年科技工作者協會、老年科技志愿者等組織和隊伍。組建老科學家科普報告團,充分發揮老專家在決策咨詢、科學普及、科技創新、推動科技為民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市衛生健康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切實找準將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實踐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提高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履職水平,強化對科學素質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認真貫徹落實《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將科學素質內容列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教學計劃,將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作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和長期任務,利用“學習強國”“燈塔—山東干部網絡學院”等平臺,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開展新時代基層干部主題培訓行動,著力提高基層干部素質,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在公務員錄用中落實科學素質要求。不斷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和任職考察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并有效落實。(市委組織部負責)

    四、重點工程

    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效能,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實施4項重點工程。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1.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結合科研任務加強科普工作,將科普工作納入相關科技創新基地考核,推動在青年科技獎等獎項評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標。探索“產業+科普”模式,推動科普展教、科普旅游、科普動漫等科普產業發展,打造科普品牌。推動將科普工作實績作為科技人員職稱評聘的重要參考,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有效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加強與大眾傳媒、科創聯盟、專業科普組織合作聯動,及時宣傳普及重大科技成果。推動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建設。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推動各類創新基地面向社會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支持和指導職業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科學共同體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開發科普資源,逐步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市發展和改革局、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發揮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作用,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開展威海市青年科技獎、威海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成果獎、乳山市青年科技獎等推薦評選表彰,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自立自強,建功立業,成為踐行科學家精神的表率。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1.提升科普創作能力。組織開發動漫、短視頻、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科普作品,推薦其參加山東省科普創作、科普宣講等大賽,獲獎作品通過電視、報刊、微信公眾號等媒體進行展播。參與實施山東省海洋虛擬現實科普工程,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海洋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最新知識和創新成果集中展示。探索科普創作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等方式,扶持科普創作人才成長,培養科普創作領軍人物。(市委宣傳部、市發展和改革局、市科技局、市海洋發展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推進圖書、報刊、音像、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鼓勵公益廣告增加科學傳播內容,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引導主流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增加科普內容,增設科普專欄。大力發展新媒體科學傳播,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科學傳播能力培訓。打造品牌科普欄目,強化與新媒體平臺合作,優化精品科普欄目資源,完善科普信息服務功能。推動“科普中國”資源落地應用,發展壯大信息員隊伍,多渠道、精準分發和推送科普信息內容。(市委宣傳部、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智慧科普建設工程。推進科普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推動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營服務等創新升級。加強“互聯網+科普”建設,做強“智乳山·慧科普”服務品牌,充分利用現有平臺,構建層次豐富、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科普生態。強化科普信息落地應用,推動其與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深度融合,實現多渠道共融、立體式傳播,推進科學傳播提質增效。(市教體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大數據中心、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1.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頂層設計。貫徹落實國家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增加科普基礎設施總量,完善布局,提升科普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實現科普公共服務協同發展。進一步完善全市科普體驗館、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社區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規范、標準。探索利用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性科普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爭取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市發展和改革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建設現代科技場館體系。規劃謀劃市科技館建設,推進科技館免費開放工作,提升科技館服務能力,為全市公民提供普惠性科技服務。推動全市科技場館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科研機構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建設專題科普場館,并向社會公眾開放。推進數字科技館建設,統籌社區科普體驗館、校園科技館建設,實現科普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優質化。(市財政局、市發展和改革局、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深化科普教育基地創建活動,實施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實踐等基地,推進中小學實踐教育學校、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工人文化宮、圖書館等開展科普活動。引導和促進公園、風景名勝區、電影院、車站、游樂場等公共場所強化科普服務功能。鼓勵利用有條件的園區、廢舊廠房和閑置淘汰生產設施,構建一批開放式眾創空間、安全體驗場館和科普創意園。(市發展和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威海市生態環境局乳山分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教體局、市氣象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建立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加強應急科普資源庫、專家庫建設,堅持日常宣教與應急宣傳相統一,納入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規劃和協調機制。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宣傳長效機制,充分利用公益短信、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廣泛宣傳應急科普知識。加強部門間、媒體間的溝通協作,開展傳染病防治、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市委宣傳部、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衛生健康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氣象局、市總工會、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和專兼職科普隊伍建設。推動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等為陣地,以志愿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發展科技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學校、新媒體單位等領域專兼職科普人才隊伍。建立各級科普志愿者組織(協會、聯盟、服務隊),發展壯大應急科普志愿者隊伍,加強科技教師、科技輔導員和老年科技志愿者隊伍建設。(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升科普品牌活動影響力。立足全民參與、普惠共享,著力打造全國科普日品牌,廣泛開展社會需要、群眾喜歡、影響力大、服務面廣的系列科普活動。實施主題科普聯合行動,著力打

    造貫穿全年的科普工作經常化鏈條。創辦廣播電視品牌科普欄目,舉辦科學講堂、科普研學游、科創助力“百千萬工程”等重點活動,積極爭取基層科普行動計劃項目,推進科普活動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家庭,形成全民參與科普的局面。(市委宣傳部、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組織實施與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負責全市《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把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各有關部門、單位按照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總體部署,將相應目標任務列入工作規劃和計劃,充分履行工作職責,形成工作合力。市科協牽頭實施《科學素質綱要》,加強綜合協調和服務工作,共同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建設。

    (二)強化條件保障。落實國家、山東省、威海市促進科普工作發展和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等有關政策法規,完善我市相關政策措施,確保政策執行取得實效。市政府按規定安排經費支持科普事業發展,加強科普經費管理和績效評價,確保專款專用和使用效果。各有關部門要統籌考慮和落實科普經費。拓展科普資金來源渠道,探索發揮市場在科普資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勵引導社會機構、企業、個人興辦科普事業,促進科普事業發展資金來源多元化。

    (三)完善工作機制。組織參加全省公民科學素質測評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目標任務落實情況監測分析、效果評估,接受社會監督。密切關注山東省科普相關統計數據公布情況,適時推動將人均科普經費、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等指標納入科技創新發展等評價體系,把監測分析和評估結果作為推動全市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據。加強市域科普交流合作,豐富交流合作內容,拓展交流合作渠道。積極推動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注重加強與日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互學互鑒,提升科學素質建設開放交流水平。